香港幼升小过程充满信息不对称。在简介会上,学校一般只会选择性罗列和呈现最好的一面。关于面试孩子,有学校说,我们只要孩子本真自然就好了;关于面试家长,有学校称,我们只是和爸妈聊一两句而已。
原来,中文的婉转含蓄可以被如此发挥。
但当学校打开门让家长、孩子来参观、报名和面试,就免不了待人接物,从中可以看出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精神气质。鉴于我们家幼升小的尝试经验比较多,我总结了一些面试轶事,排名不分先后。
最秩序井然的面试
英语环境佳、升中亮丽、位置便利、学费便宜、理念与时俱进…这些都是保良局陈守仁小学(俗称TSL)的吸引之处。怪不得他们家是全港小一报名之冠,去年创下8000多人的报名新高。
我填写的陈守仁小学面试问卷。事实证明,最重要的还是娃的表现。
虽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,但去TSL面试一点也不觉得混乱,从签到、分流、等候到接回孩子,一切有条不紊。去年第一轮面试,家长在等待时观看重复播放的学校介绍视频。感谢上苍,如果孩子能进第二轮面试,家长会在教室里填写问卷。至于问卷题目,无需过分担心,因为二面分几天进行,面过的家长会在微信、Whatsapp上无私分享问题,再参考往年问卷题目,理论结合实际想一想,便可应对自如。
最离奇的失踪
深水埗的崇真小学暨幼稚园历史悠久,外籍老师多,语言环境不错。我去年为儿子报了名,但从未收到面试通知。那份申请表去了哪里,至今是个谜。
最无期的等待
圣玛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学(俗称SMC)位于西九填海区的英华街,旁边便是大名鼎鼎的英华小学。记得在去年的简介会上,女校长的演讲照本宣科,乏善可陈,金发碧眼的副校长脱稿演讲、谈笑风生,倒是一个亮点。这位老外对邻居的名气心知肚明,豪爽地说,咱们家不在乎做名校。
SMC倒也自成一局,就连沟通模式也不例外。一面之后啥时候出结果?没有时间表;还有二面和家长面试吗?也没时间表。
面试完毕后,这所学校成了脱离轨道的卫星。后来,偶尔在Whatsapp群里听谁说,今天收到SMC二面电话,问明天能不能来面试?或者,像我家的例子,不知哪一天飘来一封信,告知被列入后备生名单。
注:这家学校是rolling admissions,所以要尽早申请。
最freestyle打发时间
坐落旺角山头的拔萃男书院附属小学(俗称DBS)可能担心家长在宽敞的校园迷路,故下令把孩子送到面试报名处后,立刻离开校园。被扫地出门之后,吾辈便可到旺角闹市中去自生自灭一个多小时。
最适合一日游的面试
港岛家长不太喜欢翻山越岭跑去九龙上学,新界家长则多有胸怀香港18区的大气和无畏,只要学校好,距离不成问题。但有一所学校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都算遥远——赤柱的圣士提反书院附属小学。
这所英文小学面积为全港之最,面朝大海,建筑典雅,绿树葱葱。绝大多数香港学校煞费苦心才能挤出一片小得可怜的操场,但来到这儿顿觉豁然开朗,就像刚刚挤了上班的地铁,下车打开门来到天苍苍、野茫茫的大草原。去这所学校面试,大可放松心情,规划一次短途旅行。附近的沙滩、集市、食肆、图书馆均是不错的选择。
最好吃的面试餐
位于将军澳的播道书院校舍新,操场也算大,而且小一收生不折腾,只设一轮面试。但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他们家的食堂,里面从果冻、方便面到台湾香肠,品种繁多,价格公道。难忘面试餐:菠萝加肠仔,和娃一起吃了两份。
另外,培侨书院的食堂也不错,而且还有一家像样的咖啡店。
最时光倒流的偶遇
播道书院和圣类斯中学(小学部)都安排家长在教室内等待孩子面试。踏进原汁原味的港式教室,我忍不住翻了翻课桌里的教材和练习本,看看和哪位同学以这样的方式偶遇。
最震撼人心的表演
在等候面试时,家长大多数情况下是观看介绍学校的视频,或者听老师讲话,或者干等。但英华小学惜时如金,奉上一场精心排练的表演,卯足劲要让大家印象深刻。
去年来这所学校第一轮面试,我坐在大礼堂的前排,一开场便被气势磅礴的中国大鼓表演震撼。时值下午,这群鼓手当天已经表演多场,但仍然生龙活虎。领鼓的小男孩乐在其中,身旁的队友在关键节点处和他交换眼神,不禁让人佩服:要多久的刻意练习才有如此默契?
回想一下,这样的表演发生在英华——而非别的学校——也并不奇怪。仅是一场简介会,到了英华手中也会洗尽乏味,有笑有泪。在其它学校的简介会上,话筒有时会没声,视频有时会卡壳。但英华是这些意外状况的杀手,每个环节仿佛被排练多次,校长脚下的舞台没有错误生长的养分。从简介会到面试等候的表演,我可以感受到这所学校团队的强大执行力和不甘平庸的劲头。
最有苹果店气质的校园大使
深水埗的圣方济各英文小学(简称SFA)以教学快、功课难、升中强而闻名。这所天主教私立小学面积不大,建筑克制简朴。初次到此,或许因为先入为主的印象太过强烈,我不禁心生敬畏,仿佛一草一木,一砖一瓦都在提醒:还有好多功课要做!
带孩子来这里面试时,孩子排队进教室,家长则在操场上等候。突然,来了一群SFA学生,穿着整齐的校服,每人手持一块IPad。学校广播员说:同学们可应家长要求,用普通话、英文或粤语介绍学校。
本来无聊的等待气氛,顿时变得活跃起来。这些校园推广大使就像苹果店里的售货员,拿着IPad落力展示,侃侃而谈。我请一位同学用普通话介绍,虽然她的发音并不完全标准,但也在努力尝试。这样的安排既让家长认识学校,又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胆量,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校关注软技能发展。
最超值的面试
圣保罗男女中学附属小学(俗称SPCC)明确告诉家长:不超过70%的录取名额分配给“和学校有关系之申请人”,比如校友、校董子女、在读学生的弟弟妹妹等。换言之,只有约30%的学位留给没有关系的大多数人。
既然游戏规并不完全公平,不差钱的神校也慷慨大方,索性不收报名费,敞开门让有兴趣的人都过来面试。本以为神校的面试会严肃沉闷,但儿子给出满分10分的评价,罕有地说好玩,看来学校在游戏中把该考的都考了。当然,这免费报名也从另一个角度暗示:若没有关系,要被神校挑中会有多难!
无论如何,去SPCC面试大可放松心情,因为只出一点交通费,便可换来比坊间兴趣班更有意义和好玩的游戏体验。
最低调、冻龄的校园
在靠近旺角东火车站附近的一条小巷,曲径通幽处,周围顿时安静下来,与近在迟尺的闹市彷佛两个世界。白色的校门一点称不上气派,但深绿色的校名题字却大气飘逸,不失稳重。
走入校园,清一色低矮的平房,没有一幢高楼,虽不摩登,但很干净。学校入口处没有金光闪闪的奖杯,反衬出一片林木葱茏,翠色欲滴。一片简朴的绿洲,便是我对九龙塘学校(小学部)第一印象。
后来才知道这所小学有80多年历史,低矮平房建筑一直维持至今,而校名题字则出自上世纪30、40年代有名的印人黄高年。朴实、低调是九龙塘小学的基因。虽然是私立学校,他们不搞简介会,开放日更罕有到五年一次,仿佛与日新月异的市场营销手段绝缘。此外,他们是香港本土小学最晚招生的一批学校,似乎意在错开抢人大战。
九龙塘和旺角乃名校聚集之地,但这所小学却安于低调。一切,就像其校歌唱的那样:“九龙塘龙潜藏,钟灵毓秀”。
最体贴家长的学校
因为与生俱来的“福建”二字,福建中学附属小学自然散发闽南风,因此让某些家长望而却步。进去学校礼堂坐坐,看着墙壁上的励志标语,的确有种“爱拼才会赢”的感觉。但经历一番面试之后,我必须为这所学校点赞。
儿子的面试时间本应是周六,我们却傻乎乎地周日带他来到学校,在门口拿出面试纸的那一刻才惊觉:记错时间!要是在其它学校,我们想必早被拒之门外。但福小的老师客气地查看当日是否有面试空缺,很快地重新安排面试。
在等待孩子面试时,校长出来讲话,她也是位实在人,说我们1-3年级是比较轻松的,但之后会重视学术,如果家长想找间学习轻松的学校,可能要三思。这种不装的态度,说实在的,在一些精英学校身上我根本感受不到。谢谢您不浪费家长的时间!
最后,这所学校通知录取结果的方式也很透明。在直私学校录取过程中,有一个阶段会让家长的折磨指数飙升至太空,也就是当孩子被放进waitlist时。这时,就像进入了一条暗黑隧道,不知道有没有走出去的希望,唯一选择就是继续努力争取。
但在福小,如果孩子被放进waitlist,学校会明确告诉家长,贵子弟在这个名单的前段、中段还是后段。而且,校长会告诉你,想给学校写信争取学位的话,应该在哪个时间点行动效果最好。
在幼升小过程,学校强势,家长弱势。很多时候,你会觉得,牛校那种爱理不理的态度是正常的,世界就是这样。还好有福小这样的少数派与家长平等相待,这点意义非凡。
最反面试的学校
在香港幼升小过程中,二至三轮面试是常规。但只有一所学校反其道而行之,针锋相对地说,干嘛要搞这么多轮面试,“我们重点是要办学,而不是interview,大家是否搞错了!” *
这就是救恩学校,远近闻名的happy school。这所学校把国际教育元素融入本土课程中,立志做香港教育的一股“清泉”。这里没有1、2、3轮面试,也不会见家长。只需要带孩子来学校一次就可以搞定。顺便提下,学校正对面西餐厅的咖啡水准一流。